后疫情时代,非典型医院时代来临了!随着臺大癌医辐质中心即将在今年底开幕,数十年来,高居国人死亡原因之首的癌症,在科技日新月异下,除了迈向精准医疗外,医病关系,也正在悄悄改变中。

过去,病人配合医院。医院就诊的体验,是医院动线宛如迷宫的安排、漫长的看诊等待、转诊时的耗时耗力等,无论是生病者或是陪伴者,都是一趟望之却步的经验;尤其是癌症病患,需多次进出医院治疗,更是无止境的漫长等待。疫情后,民眾更不愿在医院久待,如何缩短看诊时间,成为急迫的诉求。

另一方面,随着台湾每年罹患癌症人数已突破12万人,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;若以近年平均罹癌人数,乘上五年追踪期,则台湾医疗系统每年至少需照顾超过50万名癌症病患。

当抗癌成为长期拉锯战,癌症治疗时间也势必不断加长。以肺癌为例,过去20年中,四期肺癌的平均存活年限,已从半年,延长到四年,足足增加了八倍。余命的大幅增加,固然可幸,但也意味需要更丰富的医疗资源,才能让更多人面对这场马拉松般的抗病之路。

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,极大化医疗能量;如何重新思考医病关系,让医院主动配合癌症病患需要,甚至将医护人员也纳入使用者的考量内,已经是全球癌医中心的未来趋势。

从三年前臺大癌医中心的设立,到今年辐质中心即将导入新的癌症医疗技术,无论软硬体,癌医中心创新的设计,都预示了非典型癌症医疗时代的来临。而臺大癌医院长杨志新也以其30年从医之路,见证台湾肿瘤医学成长,并朝更人性化的治疗迈进。

今年8月初,全球肺癌指标学术机构( IASLC),将一年一度的「特殊领域科学贡献奖」,颁发给了台湾肺癌权威,臺大癌医中心院长杨志新。他不仅是台湾第一位获奖者、30年从医之路,更见证了台湾在癌症治疗上,从临床上常「无药可医」,到如今能在新药试验上引领全球,力抗「国病」的艰辛过程。

尤其是肺癌,被称为台湾的「新国病」。据卫福部统计,自1999年开始,肺癌便霸占台湾癌症死因的榜首,肺癌死亡人数占比全体癌症近20%,每年夺去近万条生命。也因此,当臺大癌医中心成立之初,就以可容纳500床的规模来设计,如今,杨志新坦言,以现在的病人人数及治疗需求,臺大癌医中心的服务很快就会饱和。

杨志新走访国际数十间癌症医院后,不仅汲取国外经验,也回应在地需求,让臺大癌医中心升级再进化。(图/ 远见提供)
杨志新走访国际数十间癌症医院后,不仅汲取国外经验,也回应在地需求,让臺大癌医中心升级再进化。(图/ 远见提供)

从病人配合医院,变成以病人为中心

事实上,由于癌症治疗是在过去30年间,才迅速发展的医学,硬体病房的扩建远不及病患快速增加的速度。臺大虽然贵为医学中心,肿瘤医学部却仅有区区140床,根本供不应求,也因此,才有了在2005年兴建癌症医院的构想。

过去十年间,杨志新也走访了国际数十间癌症医院,并将这些出访经验,化做适合台湾癌症病人的癌症中心模式。

他指出,台湾的癌症医疗是以医院为主,但美国、日本多以诊所为止,很多珍贵的放射线仪器也都是放在诊所里;美国甚至将这些诊所设在大卖场内,方便病人前往就诊。但台湾与韩国则属于集中型,癌症专科都是设在大医院内,「台湾几乎没有一个癌症专科医师自己开业,而且现在癌症都是强调团队,」他说。

美国的癌医中心多半只有门诊,需要住院时,就住到一般医院,让门诊归门诊,住院归住院,但杨志新强调:「我们没有抄任何一间国外医院,而是看我们的病患需要什么,我们就如何设计。」

以臺大癌医中心来说,为了解决过去病患转诊耗时的麻烦,决定採取一站式服务,也就是集合各专科在一起,让病患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评估流程。例如,位居一楼的肺癌门诊,就集结了放射科、胸腔内科、肿瘤内外科等科别,若病人经医师判定,需要转诊或多专科讨论,不用30秒,病患就能转移到另一个诊间,听取不同专科医师的报告,让过往「病人配合医院」,变成「以病人为中心」的医院。

以病人、医护为导向,从病人的需求出发,再反过来去思考癌医中心的设计方向。所以,除了生理治疗外,心灵照护也很重要,臺大癌医中心也特地设置资源中心,让癌症病人无论何时,都能在资源中心找到得以相互倾诉的病友、志工或医护人员。

臺大癌医中心的资源中心,不定期展出各种相关书展,让病友与家属能获取各种资讯。(图/ 远见提供)
臺大癌医中心的资源中心,不定期展出各种相关书展,让病友与家属能获取各种资讯。(图/ 远见提供)

至于为什么也要提供以医护人员为导向的环境?过去,不仅医院提供的看病环境不好,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也暗无天日,导致照护者身心俱疲。

因此,臺大癌医中心的设计思考,特意创造很多舒适环境。譬如,每一间病房一定要有对外窗户外,也要留一个有窗户的区域给医护人员,这个空间被称之为「阳光室」,窗外望去可远眺包含臺大校景,让医护人员获得充分的休憩。

这些年,杨志新除了跟随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、臺大癌医荣誉院长郑安理脚步,引进国际癌症医院的进步观念,并在环境上重新打造癌医中心外,更在癌医治疗上,积极将新药引进台湾。

过去20年,他串联多间国际医院,投入临床试验,持续确立新型的肺癌新药应用;临床主流肺癌标靶药物「艾瑞莎」「妥復克」「泰格莎」,当年所执行的跨国临床试验,都是由杨志新坐镇全球临床试验主持人,彻底改变了末期癌症的治疗模式。

可以说,世界若少了杨志新,在肺癌治疗的发展上,恐怕还要再倒退数年。

为什么杨志新积极推动新药临床实验?这得回到30年前谈起。

从被动引进新药,到主动推临床试验

30年前,杨志新32岁,那一年,是他担任臺大血液科住院医师的第四年,对于临床病症的诊断治疗,已相当熟悉,无奈的是,即使熟稔教科书上的医学知识,面对濒危病患,却常无能为力。

杨志新忘不掉,那一年间,多位自己负责的血癌(白血病)病患,接连辞世。他每天巡房,除了如神职人员般,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慰藉,再无他法。

但事实上,当年的血癌,并非无药可医,而是台湾没有引进。「那是医师最大的痛,」他清晰记得,当年已有研究证实,「改良型维生素A」能治疗白血病患者,为病人求药若渴的他,于是向臺大高层打探,有无引进新药的可能,却只换回一句:「现在没有,就是没有。」

杨志新解释,三十多年前,台湾医界对引进新药,态度非常被动,对新药研发过程,也不理解。新药的开用,往往不是源自临床的迫切性,而是药厂发现,某药品在台湾有利可图,遂对医院展开推广。

「如果未来,类似的状况愈来愈多,怎么办?」杨志新回忆:「郑永齐(中研院)院士告诉我,你要的答案,叫Regulatory science(法规科学),」杨志新解释,所谓的法规科学,是一门如何发展新药,证实其有效性、安全性的学科,若想接轨国际的未上市药物,就必须了解这门学科。

30年前,癌症治疗又以美国最为进步,因此,杨志新的目标,开始转向赴美进修。1992年,在医学院多名教授的推荐下,杨志新远赴华盛顿的「国家癌症研究中心」(NCI),追逐改变台湾的梦想。

想不到,杨志新到中心报到时,马上袭来震撼弹。「『法规科学』是国家训练计画,想进入计画,还要有绿卡!」杨志新回忆,学习法规科学,即象徵拥有临床试验的「制定大权」,背后攸关庞大商机及数亿人的生命安全。

但都飞到美国了,岂能空手而归?杨志新再次展现倔强精神,遂投入肿瘤内科实验室,展开为期一年的研究员生活。

在实验室的优异表现,很快吸引到高层注意。留美的第二年,杨志新便受邀加入成为NCI的肿瘤次专科培训医师。

「这辈子没这么苦过,」他回忆,当时每周工时超过一百个钟头,得帮4、50位主治医师看病人,「每位医师为什么这么判断、怎么给药,通通都要学。」

但这段经歷,也带给杨志新启发。「当年台湾医师,都是照着教科书做,但NCI没有教科书,因为教科书就是他们写的,他们所做的临床试验,就是未来医学。」这份观察,也让杨志新看见台湾当时的困境:过度依赖经验法则,却对知识的建立过程陌生。

建立标竿,得凭藉对顶尖科学的追求。1990年代,正逢「高剂量化疗」在美国问世,相关的临床试验,也让杨志新有了参与的机会。

当年,台湾知名癌症学者陈映雪为了治疗乳癌,便决定赴美接受高剂量化疗,杨志新正是当时共同参与的成员之一。

治疗期间,由于骨髓移植,导致免疫力降低,陈映雪曾一度意外感染、高烧不止,命悬一线。30年前,若是台湾临床发生此况,除了施打抗生素,等待奇蹟,几乎别无他法。

面对如此棘手病况,NCI团队冒着几乎没有血小板的风险,做支气管镜检查,并从中抓出细菌、分析菌种,最后用特殊抗生素治疗,成功改善陈映雪的病况。

有了在临床研究的大量实务经验,也让杨志新终于在1995年,如愿参与「法规科学」的训练。回顾在美国短暂却扎实的经歷,让他在追求医学的创新上,更为笃定。

带回新思惟,台湾癌症医疗接轨国际

1995年,杨志新学成归国,加入方成立两年的臺大肿瘤医学部,NCI的训练,让他化身台湾临床试验制度化的关键推手。

曾在美国癌症研究中心学习,又时任台湾医学中心临床试验主持人的杨志新于是被国际药厂器重,担任多项新标靶药物的试验主持人,协助串连全球多家医学中心, 成功多次改写肺癌的治疗准则。

例如他主导的「妥復克」完成临床试验后,便破天荒地领跑全球,率先在台湾展开使用,成为台湾接轨国际的一大里程碑。曾经,有病人向杨志新问起登报的国外新上市药物,台湾是否也有,杨志新笑着回他:「这款药,五年前你就吃过啰!」

从一介内科的小医师到癌医院长,从1991年决心要治癒白血病算起,时间长河横跨超过30年,如今,杨志新能扬眉吐气地说,台湾在癌症治疗上,绝不输给任何国家。

杨志新

年龄:62岁

现职:臺大医学院附设医院癌医中心分院院长

学歷:臺大临床医学研究所博士

经歷:臺大医学院肿瘤医学研究所所长、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肿瘤内科部临床医师

专长:肿瘤医学、癌症新药研发、肺癌精准标靶治疗研发

本文作者:蒋浚浩

(本文摘自《远见杂志11月号437期》)

《远见杂志11月号437期》
《远见杂志11月号437期》
文章来源:远见杂志
#杨志新 #臺大 #癌医 #医院 #台湾